close

為藥瘋狂  

原文作者:Peter BregginDavid Cohen 譯者:熊漢昌 出版公司:新新聞文化

  過去憂鬱症的病人若要開藥,健保規定必須在精神科診斷確定授權後,其他科在6個月內也可以開相同的處方,最近更開放給各科醫師,只要診斷符合憂鬱症,就可以直接開藥給病人。可是在「為藥瘋狂」這本書中,我們卻看到作者強烈的反對隨隨便便就給病人吃精神治療藥物,甚至在書的開頭就是這樣寫的:「警告:精神治療藥物有礙健康」。

  作者認為精神治療藥物遠比許多消費者,甚至是醫師所想像的還要危險。所有這些藥物可能會造成許多嚴重而致命的有害副作用。其中大多數還會造成戒斷的困難,如情緒和生理的痛苦。有些藥物會造成強烈的身體依賴性,並導致危及生命的戒斷困難。

  在服用精神治療藥物時,作者認為遲早都會發現在自己身上出現下列心智異常:包括無法集中注意力,記憶力衰退、神智混亂或迷失方向,思考遲緩或簡化、對壓力過度反應、暴躁易怒或攻擊性增加、睡眠困難、情緒遲鈍、麻木、疲勞、無精打采、抑鬱、想像力與創造力減弱、自我觀察、自我瞭解或自我意識降低、覺得脫離自我或脫離同伴。個性改變、情緒不穩定、焦慮、欣快與狂躁、神經系統的問題(包括抽筋與痙攣)、戒斷反應與反彈作用。

  至於媒體,常常傾向於推薦正在發表的藥物,而忽略其危險性,此外由於食品藥物管理局放寬了製藥公司直接對大眾宣傳的限制,結果造成報章雜誌以及電視的藥品廣告遽增。此外藥廠提供資金協助醫學教育和科學計畫,所以醫師會具有推銷製藥公司產品的傾向。

  作者認為心理治療使人變得比較堅強、自主,較能以理性的方式面對情緒問題,讓生活變得更好、更充實。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跨國研究,相對於以獨立小家庭為主的西方國家,在大家庭為主的文化中,心智嚴重失常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很高比例可以完全康復。可悲的是,這項研究同時也顯示運用藥物的現代精神病學療法,對精神分裂症患者反而有負面影響。當人陷入情緒危機,心靈極為痛苦時,效果最強大的療法是由另一個人或另一個團體營造安全環境,建立有安全感的人際關係,對病患付出關愛。

全站熱搜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shiuer薛心理師 的頭像
shiuer薛心理師

shiuer薛心理師(分享悊ㄓㄜˊ)

shiuer薛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