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畢業不等於失業

替自己未來鋪個路--你的桶子有多滿呢

 

又來到畢業的時間,往往這時候,即將畢業的學子,隨著時代的不同就會發現有不同的樣貌,在筆者那時代,畢業…到不如說害怕被1/2(一半學科不及格而退學)而思考未來的規劃,因那時大家玩社團真的很瘋,然而這個時代,往往學子們會害怕畢業,因為經濟蕭條、社會動亂不安、社會秩序等問題,害怕畢業面對更多的困境,難道畢業真得等於失業! NO!!

 

    在韓戰時代,許多美國阿兵哥被北韓俘虜,這些阿兵哥並未被進行殘酷的酷刑,但死亡率卻飆高,經過心理學家的調查,發現到他們被各種心理策略而導致自我放棄,以致身心受創而死亡,當時稱為「放棄病」(mirasmus),這種令人放棄生存、最後導向死亡的終極武器,就是讓人感到絕望,是一種負向能量,這也證明一件事情,一旦你用負向看待這個職場,看待畢業後的未來,那就像「祕密」(The secret)這本書所說:「不論你是誰,你想要什麼,這個祕密都能給你!」    最近一個廣播節目採訪筆者,他問我說,你何時就想當心理師,這問題很有趣,因為往往一個工作,一定都有它的原因,為了養家、為了追求夢想、就跟填大學志願一樣誰要我我就去哪工作、為了繼承家業……等,不管如何,重點不是那個原因,而是那個價值,例如有的學子他背負著學貸,畢業後有得工作養家,而選擇的工作可能不是自己最想要的,而這種犧牲,是否有其價值呢?而這個價值,如果跟你的興趣能同時符合,那當然最好不過,如果你能在工作中也找到自己另外興趣當然更好。

 

    也許你會問,現在這個市場,薪資低物價高,如何生存,或許我的回答很八股:「那要看你想過怎樣的生活」,或許你會羨慕貧富的那一端,但我想告訴你,你也沒有差到貧窮的那一端,所以現在的職場,是在磨練誰的耐性高,誰願意等待,而在磨練的這段時間,也在比較誰的桶子裝得比較滿。什麼是桶子,學術上是指「先備知識」,經濟學上是指「經驗」,心理學上是指「抗壓承受度」或「學習的能力」,不管你採用何種看法,沒有人一出生就能將桶子裝滿,即使他的爸爸是王永慶先生,都是得經過學習與磨練,才能塑造出一個真正的職場工作者。

 

    有一本書很有趣,日本暢銷作家村上龍的最新著作:《工作大未來——從13歲開始迎向世界》,這本書介紹了514種職業,雖然只是一部工作大百科,卻讓人們開啟了對工作的想像力。他說道「世界上只分成兩種人,從事自己喜歡且適合自己工作並藉此生活的人,以及不是那樣過活的人。」另外他也主張,如果一定要以某種方式獲得生活上必要的金錢和充實感,與其心不甘情不願的從事自己討厭的事,倒不如可以從事自己喜歡的事。在我很多場演講裡,我都會說,找工作就好像結婚一樣,看到自己「尬意」(喜歡的台語)的你才會想要,不然往往會拒絕,過去的年代,相親方式是一般人選擇結婚的一條路,找工作也是一樣,大多數都是用介紹的居多,所以那時代的人就會任勞任怨一輩子,然而現在已經不是過去的時代,我們都傾向自由戀愛,然而自由的戀愛也就等於容易自由的分手,因為選擇的機會多了,誘惑與比較也變多了,爭吵相對也就多了,求職領域也是,工作機會多了,自然就會三心兩意,當老闆或者與同仁發生衝突,或者工作壓力增大時,就會想轉職,你可能會問我,那到底忍到何時才可以換工作,當我們用忍來看待工作時,相對性就會有痛苦的感受,如果我們改說到底要學到何時才適合換工作,是不是心境就好多了呢。

 

    這個答案很難回答,因為會因你所選的工作不同而有所不同,例如你不是個善於表達的人但卻去做業務,如果你的出發點是想改變你的特質,我就覺得當日子越久相信你的收穫就會越多,但如果只是為了賺錢,但一年過了卻因時時無法推展,薪資常低於一萬,那我可能真的會勸你改換工作。撇開不同職場的性質與你的個性,通常我會建議一個工作至少維持三年會比較適合,一來了解整個工作場域,二來也能學習員工關係,三來也能了解如何與長官或幹部相處。

 

    師父領進門修行看個人,其實很多的經驗都是得親自去接觸與學習,才能有真正的收穫,而這也是代表你的桶子會越來越滿,更是為了你的未來鋪好一條康莊大道。

 

全站熱搜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shiuer薛心理師 的頭像
shiuer薛心理師

shiuer薛心理師(分享悊ㄓㄜˊ)

shiuer薛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