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頭過往,人生總是有好幾個階段,有開心也有難過,而這之間的滋味,總會特地留下美好的代表品來讓自己緬懷過往,有相片、有文章、有物件等等,從裡面總是會讓人感受到當時的自己,是甚麼感受,是甚麼味道,可還記得在不同階段的時候,也曾獲得一個感覺,那就叫做幸福感。
回頭過往,人生總是有好幾個階段,有開心也有難過,而這之間的滋味,總會特地留下美好的代表品來讓自己緬懷過往,有相片、有文章、有物件等等,從裡面總是會讓人感受到當時的自己,是甚麼感受,是甚麼味道,可還記得在不同階段的時候,也曾獲得一個感覺,那就叫做幸福感。
台中國小五年級從樓頂墜下而傷重死亡,雖不確定是自殺或者意外墜樓,但卻又造成了我們再一次的震撼,這麼年輕的生命就此結束,以往我們的訊息總是認為小學生不會有自殺的行為,其實那是資訊的錯誤,依照自殺防治中心的統計,14歲以下的自殺人數99年有6位,100年有4位,可見仍是需要注意的年齡層,尤其依據統計,15歲到24歲之間就立即升到176位,可見自殺潛伏期仍是我們得要關注的。
通常學齡階段容易造成情緒壓力的因素大多是家庭關係、人際同儕關係、感情關係等情感議題,再來就是課業壓力與學校適應問題,最後才會是憂鬱症等身心症狀。該童的壓力絕對不是單一原因,而是眾多因素的結合體,如此壓力在小小軀幹上時,讓我們省思此時我們更需要的是周圍人的支持與溫暖,一句「你好阿,呷飽沒」的問候,絕對比「功課寫了沒、考試有沒有考好」會讓這社會更美好。
從以前在求學的路上,課堂老師總是會期待我閱讀到朱光潛的「給青年的十二封信」,或者吳靜吉的「青年的四個大夢」等文章,當時年紀輕輕,年少輕狂枉少年阿!怎可能會好好靜下來想呢,總是覺得日子還久,社團生活與學業學習讓自己日子過得非常充實,這樣滿足的生活卻反而讓自己忽略了內心的「自我」。
若說20歲是個幼齒與長大的那條線,那我可能拖到25歲才長大吧,我們人只會有一次青春,而青春就像一個十字路口,讓我們無法分辨哪條路才是對的,有人會在馬路中央停留很久很久,遲遲無法前進,你可以說他是猶豫不決的人,也可以說他是個謹慎的人,但卻讓這條路在此停留,但也有人快速通過,發現錯了再回頭,你可以說他是個果決的人,但也可以說他是個不經大腦思考的人,人是矛盾的,無法知道真正的「答案 」,或者你可以說真理。
在2010/06/23的自由時報刊出一篇主題為「占星部落格標榜心理諮商挨罰」的新聞,心理又一陣的心酸,這話題已經在心理實務界爭論許久,證照代表的到底是甚麼,是權力的鞏固象徵,還是保護民眾權益的關卡,是人都知道,一個心理的轉變,沒有一個理論或者專家,可以表達什麼一種方法可以協助,也不是心理師的專利。或許,一個行業的出現,代表現代人的需求,但也不能自行綁標圖利阿!
這是我在一篇大陸作家撰寫著富士康連續自殺案的文章所摘錄的,讓我深感戚戚焉,現代人因科技的進步,講求了研究的數字,缺忽略了生命的本質,例如,富士康公司共自殺了12位員工,就四十萬人的人口數字而言,就有大陸學者說道,這與全大陸人口數自殺比而言還要少,這句話淡化了生命的價值,又有學者說道,這些自殺的員工,幾乎都是年輕的一輩,由於一胎化的影響,獲得父母的恩寵,缺乏抗壓性,這個原因,又將體制外化到整體教育問題,但對這12位的生命而言,當下又有何意義,換得的,是12個家庭的悲傷。
最近去看了一個自殺案家,案主以燒炭的方式自殺已遂身亡,案主的太太說,這樣也好啦,他不斷鬱卒,他多次的選擇自殺離開這世間,他的離開也對大家輕鬆了。言語中流露出許多的無奈與不捨;另一個案例,一個計程車司機,他的一個好朋友選擇跳樓死亡,他非常自責,長繭的雙手掩蓋住顫抖雙頰,淚水不斷湧出,怎沒有找點發現呢!自責的背後,換來的是替代性的創傷,掩蓋的背後,是身為男人不能哭泣的文化因素。